查看原文
其他

NAUer | 王海滨:不停地否定自己是为了不断向上攀登



王海滨


一个南农人

一个菊花育种人

一直不停否定自我

一心让菊花在高原绽放


1012




他填补了《中国植物志》空白,刷新认知
他为填补亚菊属资源,多番进藏
他巧妙用菊花新品种化解东西部扶贫攻坚难题
 



王海滨,1985年生,山东诸城人,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观赏园艺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青海省第四批“千人计划”拔尖人才,海西州高端创新“百人计划”领军人才,南京农业大学第三批“钟山学术新秀”。



初识王海滨,是在五四青年表彰大会上,他作为青年代表发表演讲,彼时被他的故事吸引,一下就记住了这个填补《中国植物志》空白的青年,踌躇满志,所谓的强农兴农精神在他身上好像表现的淋漓尽致。痴迷菊花研究,但谨记追求农业科技进步是为更好地服务社会与助推产业发展。



上高原,险中搜寻亚菊属种质资源

我校自1944年便开始进行菊花相关研究,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菊花及其近缘种属的种质资源库,而亚菊属大多生长于西部及高原地区,为填补收集宝贵的资源,进藏探访势在必行。2017年王海滨和其师弟陈希第一次进藏,两人从处于零海拔的南京乘飞机前往拉萨,紧接着便奔赴人迹罕至的目标地——川藏线第一垭口,海拔5108米的米拉山,他和师弟两人携带的43瓶氧气在上山的第一天就消耗殆尽。

 

随后搜寻的七座采样目标山,没有氧气瓶,他和师弟两人选择了“硬”上。每次在山上搜寻目标资源,都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搜寻完毕,眼都是花的,头也是蒙的。有次,他们离目标资源垂直海拔仅100米,但因海拔高,坡度陡,经过多次试探冲击,几经变换路线,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才爬上去,找到想要的材料。相对于平原地区,高原地区几无灌木缓冲,一旦在攀爬过程中不慎跌落,后果不堪设想。


图片来源

MAX户外



“其实也有办法,摊开四肢用肚子刹车就可以。我就曾经滑落过一次,其实也是受了点伤的,男人嘛,没必要往外说”



这个活儿,危险
高地研究人员需要有强壮些的身体和野外生存能力,又要有扎实的植物学知识背景——能够辨认得出所需要采的样品。
王海滨笑称自己尚懵懂,在进藏之前自以为做了充足的准备——连续五年坚持锻炼,但依旧被高原缺氧折腾的不轻。心虚的他每次进藏都给自己买上15份保险。所幸,几次赴藏翻山越岭,把几乎所有亚菊属的种质资源都搜寻到了。而且还有不少新的发现,例如铺散亚菊通常在海拔4800-5000米左右的地区出现,而在5560米海拔高度的意外发现,改写了《中国植物志》中对铺散亚菊的分布地区及海拔高度。这一发现也有助于研究高原植物的起源进化,同时铺散亚菊的抗寒性基因可以通过远源杂交和转基因导入等技术可提高菊花的抗寒能力。


 
赴乌兰往泗阳,东西部结合菊花产业扶贫

当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窦锦兵县长找到自己咨询是否能够将菊花移植到地处柴达木盆地边缘——海拔3000米的乌兰县,并借助菊花资源进行产业扶贫时。


“3000米海拔的青海地区能不能种菊花”

“怎么种菊花”

“种什么菊花”


这3个问题在他脑海里翻涌了好几轮。



乌兰县处于高原地区,紫外线强、氧气少、温度低、霜期早,加之较偏僻的交通情况,较差的市场消费能力,这些不利于菊花的产销条件让王海滨的回答慎之又慎。他特意邀请学校的几位专家一同前往乌兰县考察现场实际情况,最终决定做一次大胆的尝试。要解决当地特殊气候条件对菊花育植带来的困难,王海滨在和园艺学院房伟民教授精挑细选了花期早、抗寒性好的品种,将这些品种送往乌兰县进行引种试验。试验过程中,王海滨研发了不同于平原地区,全新的,适应当地气候的栽培方式,解决了乌兰县的菊花栽培的技术问题。

 

茶用菊是菊花产业扶贫的重要材料。乌兰县的高海拔虽然增加了茶用菊的种植难度,但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相应地增加了茶用菊中绿原酸,木犀草苷等有效药用物质的含量,大大提高了其药用价值。种出了高品质的茶用菊,但是当地较差的市场消费能力阻碍了产品的销路。正好王海滨同时还在江苏省泗阳县进行产业扶贫,他思索琢磨良久,一丝火花蹦出心头,“为何不将两地扶贫工作融合,彼此协调互补?”于是东西部结合的创新性扶贫模式被提出来了。

 

那两个贫困县如何彼此促进呢?七八月正值乌兰县的“旅游热潮”,但当地产品少,难以留住游客,而泗阳的鲜桃正大量上市,通过铁路运输将泗阳鲜桃运往乌兰作为特色产品销出,解决了泗阳桃子生产过剩的问题,在铁路回程时,再将乌兰的特产藜麦和高品质的茶用菊等高原特色产品输送至东部销售,这种东西部结合,利用优势产品补强弱势市场的互助扶贫的模式效果卓然,收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产业扶贫的关键在于人才,王海滨鼓励学生前往乌兰创新创业,向乌兰县输送了大量人才和技术。乌兰县也因此入选国家首批产业创新(型)县建设名单。他的学生们也因为该创新创业项目获得了2018年度南京农业大学创新创业项目金奖。这也是他指导学生的一贯之道:育种应该是高屋建瓴的,要在产业中发现问题。服务社会是他想教会学生在学习和科研之后要追求的人生目标。

 

不忘本,而又不停否定自我的育种人


育种的人是永远不会躺在功劳簿上的一群人,永远是在扇昨天自己的耳光,不断循环否定自我的过程。今年的育种一定要比去年要好,不停的否定自我,才有更好的菊花品种出来


这样的育种理念是南京农业大学菊花遗传与育种团队一贯坚持的理念,正是这份坚持,让菊花育种不断突破,也让菊花遗传与育种团队搜集和创造了5000多份菊花品种和3000多份资源。新品种新技术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应用,同时在江苏、浙江、安徽、湖南、贵州、青海等地建立菊花主题休闲旅游基地20余个,每年参观人数累计超过两百万人,为当地农民就业、增收提供了新途径,推动了休闲旅游农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为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作出了积极贡献,社会与经济效益显著。受到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中国花卉报、新华日报和江苏电视台等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的百余次报道。



王海滨说菊花育种奔着“以人为本”的要求不断趋近。“以人为本”就是做到将时代需求与审美需求相结合,一方面,时代需要菊花育种要紧扣中国扶贫产业的现实,另一方面,菊花育种需要以人的喜好为本,如茶用菊也需不断改良口感并紧跟‘时髦’追求个性化的特殊口感。所有培育新品种的落脚点、出发点的核心都是“人”。

 

同时作为我校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观赏茶学专业教师党支部的一员,王海滨说必须时刻相应党的号召,将扶贫的时代需求扛在肩上,努力将追求完善种质资源库的理想兑成书篇,将教书育人的诺言付诸实践。而这一切的背后有时也只能将对家庭的眷恋,对妻子的爱藏于心间,说到这里,一阵暖流闪耀在他的目光中。



一位位南农人,一个个育种者,铺就了“美丽中国”的光辉画卷,奔走在祖国各个角落,就像不停地自我否定王海滨一样。


也许这位“农”人低调,但脚踩黄土,不为名利,心怀天下四处闯。

也许这位“农”人高亢,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奋斗有担当!




点击关键字,查看往期内容
珍稀植物图鉴 | 官微招新
金秋南农 | 国家科学成果奖
钟甫宁 | 沈其荣 | 侯喜林 | 朱晶
陈利根 | 陈发棣
王翳如 | 陈凯诚 | 袁子韵


图片丨南京农业大学园艺院  王海滨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许天颖

文字丨猫眼新媒体工作室 李紫衍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郭嘉宁

编辑丨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郭嘉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